Sunday, August 12, 2018

新“丝绸之路”会是一条绿色之路吗?

骆驼换高铁,大篷车换电站,曾经的丝绸之路似乎正在走向复兴。2017年5月14到15日,“一带一路”峰会将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将深入探讨古丝绸之路的复兴问题。如果单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象征意义来看,你或许认为这次峰会不过是一群学者的神秘聚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本次峰会将是今年中国在地缘政治领域的一次核心活动,同时也是中国能否成为国际领导力量的分水岭。而“一带一路”计划也将在推动全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与会各方大揭秘

作为习近平主席的一项重要议程,本次“一带一路”论坛将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会议之一。共有来自28个国家的领导人
出席,而意大利总理则是唯一参会的七国集团(G7)国家领导人。此外,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人,以及110个国家的代表也将参加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首先将由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随后是各国首脑参加的全体大会,以及一系列各方代表参加的平行讨论会。5月15日将召开专门的政策会议,讨论会议公报草案,最终文件可能会在峰会结束时公布。

什么是“一带一路”计划?重要性何在?

近些年来,中国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飞速发展,对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海外投资和开发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海外开发。按照规划,中国将向古丝绸之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投资大约
4万亿美元。

根据2015年春季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规划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路”)两部分,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区域内部的互联互通。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已有部分项目开工建设。2016年8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已经与
30多个沿线国家正式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并且同20多个国家就铁路、燃煤电厂等900多个规划项目展开合作。

“一带一路”规划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来自中方的巨额投资,更重要的是其政治意义。如今美国的政策正逐渐转向国内,而中国则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规划开启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2.0时代”。如果真是如此,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持续重塑传统的发展模式,并重新打造一种能够深刻改变现有全球治理的新体系。

“一带一路”的环境意义

中国对新丝绸之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热情,而这对当地自然环境来说却是喜忧并存。2015年颁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要求,“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一份
报告强调,“一带一路”规划是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机构能力的一个良机。此外,报告还呼吁中国在政策、战略和规划阶段等多个层面展开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

从陆上线路来看,中国的开发计划将会给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带来多重环境隐忧。从一开始, “一带一路”规划设定的一部分目标就是为了吸收中国钢铁和水泥行业过剩的产能,进而带动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而这种模式实际上走的还是高碳重污染的老路,很难帮助规划沿线国家减少对重工业的依赖。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就牵扯到了一些不必要的、或利用率低的基础设施。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到2020年亚洲地区每年新建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总需求为7700亿美元。机遇虽好,但是中国也必须审慎投资,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一带一路”计划的一个焦点就是化石燃料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新建一条横穿缅甸的输油管道,以及在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地区建设多座燃煤电厂。虽然中国一直在国内和国际社会大力宣扬绿色能源的巨大潜力,但是这些煤电投资却会让上述地区背上化石燃料的枷锁。过去,中国的海外开发项目常常带来不少环境污染问题,比如在加纳进行的矿产开发就曾造成当地水资源污染。当地社区对这些生态环境破坏的各种疑虑使中方海外发展计划大受影响,比如此前缅甸方面就曾叫停了位于伊洛瓦底江的中国密松水电站项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